【回校友回忆录】回忆永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做法

发布时间:2023-11-30 来源:张一仪

永安师范的前身是全闽师范学堂,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创办于1903年,校址在福州,是福建省第一所师范学校,抗战时期该校随省政府内迁永安,后称永安师范。这所师范学校培养了众多高质量的人才,驰名中外。

1958年,我由国家分配到永安师范任教,直至文化革命该校被撤销。近十年中,我亲身经历永师培养小学师资的全过程,不少办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借鉴作用。

培养目标明确——乡村小学教师

那时,党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提出,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落实这个教育方针,并没有具体规定。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不同,它培养的不是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劳动者,而是教育战线上的劳动者——小学教师。

经过多年摸索,永安师范的领导和教师有了明确的统一认识: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这样的培养目标准确体现了教育方针的精神,也符合永师生源和毕业分配方向的地区特点,即永师面向龙岩三明地区各县招生,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毕业后多数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何为“合格”?有几项具体要求:其一是愿意一辈子在乡村任教,在农村单人校工作。其二是能胜任小学语文、算术的教学工作。其三是能胜任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后来的事实证明,按照这样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几十年。

培养措施得力——专业教育和一专多能

永师的领导和教师在实践中有不少创造。首先是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慎独”教育。新生一入学,必有一堂专业思想教育课,向他们明确指出:你们现在就要准备毕业后到农村去,当一辈子农村教师。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能一辈子当农村教师就是有巩固的专业思想,就是觉悟高。你们要准备去单人校工作,既是老师又是校长又是工友,没有领导同事监督,一切全靠自觉,自觉对人民教育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这就应该“慎独”。此后结合下乡教育实习,让学生从实习学校教师的身上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验什么是专业思想、什么是“慎独”。经过这样的教育,永师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能在农村积极认真工作,遵纪守法,独当一面,成为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

其次是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教学要求直接与将来的工作挂钩,从农村小学的工作需要出发,确定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为主科。各科又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例如语文科除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还要求掌握毛笔字、粉笔字的基本技巧。数学科除了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还要求掌握珠算技术及测量等技术。美术科要求掌握图画、美术字、黑板报设计制作、教室和会场布置等技术。音乐科要求掌握键盘乐器风琴和二胡或笛子的演奏技巧,以及就地取材制作二胡或笛子的技术。永师毕业生生活的地方多生长竹木,锯一段竹筒,找一根木棍和一张蛇皮,就可加工成一把胡琴。或者找一根竹管,凿通,按比例钻六个小洞,就是一支笛子。

第三是把教育实习当做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活动。普通师范三年中一般安排两次教育实习,一次在师范附属小学实习,一次在三年级到农村小学实习(后来还在二年级安排一次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上述主科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文艺演出等。教育实习各项活动的程序和考核都比较严格。如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师范教师指导下研究教学大纲和课本、写出详细教案、认真预演、认真上课、课后讲评。记得当时有的学生教学预演,一遍不合格再来一遍,又不行,指导教师就是不签字,不能上课,学生甚至哭了起来。每次教育实习,不但是一次生动具体的专业思想教育,而且是一次具体的业务教育,学生从教育实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实习后往往出现练习各种能力的热潮。学生上课和作业更加认真、主动了,傍晚和早晨,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学生在练习朗诵、唱歌、弹琴、写字、画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各种教育实习中,老师们总是把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的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

领导和教师以身作则

这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主管教学工作的黄炳超副校长要求语文教师练习毛笔字。他在语文教研组为自己放了一张办公桌,经常到组上同老师们探讨教学问题。他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了一本习字簿,坚持写毛笔字。于是“不令而行”,每位老师的桌上也出现了习字簿,每日写毛笔字一页。他常说:当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字写得是否正确端正,合乎规范,不但关系到师范教育,而且关系到小学教育,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老师们由习字进而“下水”写作文,他们在语文教研组每月出版的墙报《满堂红》上,将自己写的作文公开 “出版”在墙上。学生们饶有兴味地阅读,看看这些在课堂上大讲写作方法、对学生作文评头品足的老师们自己写得怎么样。老师甘当学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于是各班学生不但勤奋练习毛笔字,而且自己动手出版了许多油印刊物,一时形成写作热潮。音乐教师李思芳的独唱水平较高,她指导学生表演女声独唱时,总是亲自做示范,从音高的控制、吐字的讲究,到表情动作,都亲自表演给学生看,热心指导。在学校每月进行的文艺晚会上,她指导的学生的独唱表演,总是有模有样,获得热烈掌声。

我初中时就练习风琴和二胡,有一定演奏能力,音乐老师让我帮忙指导部分学生的乐器练习。那时,永师有风琴约四十台,每个教室安放一台,每间寝室安放两台,便于学生练习。每周有授琴课,由学生弹奏指定曲谱,教师从旁指导验收登记,学生三年间要弹完一百余首练习曲。因此,永师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人人都会弹风琴。我的学生许成衍,来自永安小陶,表面上体壮手粗,也从未摸过二胡,但他刻苦练习,后来能演奏刘天华的二胡曲,在室外听他的琴声,往往难以相信这位农村孩子二胡拉得这么好。

师范教师到附小兼课,这是永师的又一创造。学校研究决定师范的教师必须到附小兼课。同小学的课程相对应,语文教师兼教附小的语文,数学教师兼教附小算术,历史、地理教师兼教小学历史或地理,理化教师兼教附小的自然,同样,体育、图画、音乐教师分别兼教小学体育、图画、音乐,每周一节,为期一年。我也按照学校要求到附小教了一年的小学历史课,同附小的历史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了解到小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动的情况,大大丰富了师范的小学历史教材教法课的教学内容,还同小学生结成了好朋友,自己似乎也年轻了许多。

学校的一切都在教育学生

我担任班主任,班级教室布置得比较好,在一次班主任会上就受到崔立勋校长的表扬。他毕业于济南师范,长期担任永师校长,有丰富的师范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他经常说: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对学生都是教育,上课是教育,劳动是教育,教室的布置、环境的美化、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等,对学生都是教育。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他们将把师范学校的种种做法带到小学去,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一切对学生将来的影响。他常常到课堂、宿舍、膳厅去。他亲自检查学校的布告、标语、试卷等、有没有错别字,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学校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他总是亲临观看。有个冬天举行拔河比赛,某班代表队摩拳擦掌,为了站得更稳而把鞋子都脱了。当他们比赛输了而垂头丧气时,夹在人群中的崔校长突然说道:“这个班的同学冬天把鞋子都脱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就值得表扬!他们也是胜利者。”在永师工作期间,我经常见到这种鲜活的教育教学场面。

某次,我带学生到农村实习,实习学校的老师就毕业于永师。看到这所小学的环境布置、黑板报、墙上挂的好人好事记录本、标语上的美术字等等,同永师是何等相似,我豁然开悟:学校的一切都在教育学生,诚哉斯言,崔校长的所说所为真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