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百廿 奋进明院 | 信息工程学院建设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05 来源: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5年福建师范大学三明办学点(数理专业);
1977年,在三明地区师范大专班开设数学科,历经三明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时期;
1993年,三明职业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
1999年,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与三明职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并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2004年,由于学校升格,更名为三明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2005年,三明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合并为三明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2011年6月更名为三明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12月更名为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全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8人,副高职称28人,博士19人)。
一、党建引领,筑牢坚强政治堡垒
作为福建省首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单位,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学院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曾两度获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涌现出一批省五一劳动奖章(卢昌荆)、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颜建军)、市优秀共产党员(林丽华、管强)荣誉称号获得者。
坚持党建带团建,深推“党团班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让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打造“一站五区”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深化党建工作新的增长点,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家”。学院《三协同三融合“党团班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全省党支部立项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获批福建省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经验在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上专题报道。
学院持续推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现有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目前在校生达1700余人。
其中,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福建省特色专业1个、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林丽华老师《微积分》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10门;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作为三明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已为社会输送1000余名优秀应用型产业人才。
三、紧盯一流,创新科研成果
信息工程学院现具有1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1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研究所,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2个省级应用型教学团队,已承担和完成各级各类研究项目490多项,获科研、教研经费资助已超过3500万元。
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0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1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建设项目21项;出版专著7部、教材22部,授权专利98件,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1项。教师近年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5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150篇,核心期刊收录130多篇。
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一批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引导和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近五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在SCI索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40余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人次,省级奖项1000余人次;
打造“春晖行动”和“景润后生仔”志愿实践品牌项目,先后在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篇;学院考研学生录取率逐年提升,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和指导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学院长期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近年来,在服务数字乡村振兴、现代智慧农业、网络信息安全、5G技术创新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福建三钢集团、深圳中兴新思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合计1000余万元。与三明市政府、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共同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应用创新基地”,积极推动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累计派驻3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