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百廿 奋进明院 | 资源与化工学院建设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14 来源:三明学院


资济天下、源远流长

化合万物、工求至善

这是厚德博学、艰苦创业的家园

这是书香浸润、薪火相传的校园

这是放飞青春、成就梦想的乐园

这里是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


百廿芳华

弦歌不辍



1977年,在“三明地区师范大专班”设化学专业。1983年,以三明地区师范大专班为基础,成立三明师范专科学校,设立化学科。1983年6月,创办三明职业大学化工系。1999年,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和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化生系、化工系、化学组合并,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由此诞生。2012年12月更名为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


学院秉承“参天化育,格物致知”的院训,依托生物制药、化工新材料、资源环保等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六千多名毕业生,遍布八闽内外的行业骨干精英。



学科专业 

日显特色



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院开办全日制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1100人。


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获批省级首批应用型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培育立项,跻身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为福建省首批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先后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施OBE工程教育试点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校企融合方案,推动“一课双师”教学模式扎实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跻身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团队跻身省级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

日益壮大



学院拥有教职工81人,专任教师5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53人,占专任教师90%,博士51人,占专任教师86.4%。拥有全国模范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和其他高层次人才27人。硕士生导师37人。拥有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化学高级技师、清洁生产审核师、水处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教师40多人。


传承优良的学术传统,厚植浓郁的育人底蕴,培育高效的创新机制,一支业务精湛、敬业争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正在迅速成长。



育人环境

日臻完善



学院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精密仪器设备总值4千多万元,实验场所面积12000多平方米,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分阶段、同平台”为特色的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11人,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每年争取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绿色矿山科技奖等奖励1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7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80多篇被SCI和EI收录。与福建三钢、福建三农、福建海西联合药业、三明市海斯福化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区域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5个,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保障。组建特色应用型的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跨界的课程体系、创建政校企研的合作机制,带动教学改革从浅层局部向深度全面转变,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服务地方

日见功力



打造地方智库,挂牌成立全省第一家由“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的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产学研项目陆续实现立项、成果评价和技术转让。成立三明学院新材料产业学院,开展“二元制”办学,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打造产业伙伴,成立三明市氟化工产业协会,举办“分享共赢、聚力同行”手拉手校企对接活动,服务氟化工产业转型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推动产业政策咨询,把脉问诊地方招商引进项目。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开展含氟新材料研发与技术改进、废旧轮胎改性裂解、冶金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矿山生态修复、草珊瑚、金线莲等药用植物开发等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在三明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才培养

更上层楼



以拓展学生素质为核心,以服务学生成才为目标,推进有特质的校园文化,推进有特色的绿色教育,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近年来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多项,省级50多项,获得“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化工设计大赛、福建省化学实验邀请赛等省级及以上奖项230多项。


毕业生在福建三钢、福建三农、海斯福等区域龙头企业就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助推学生升学深造,多位校友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追溯百年闽师渊源,重塑应用强校风采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资源与化工学院坚持产教学研

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担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

传承致用文化基因,扎根地方产业热土

充满生机活力的资源与化工学院

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明学院融媒体中心

来源:资源与化工学院

排版:陈忆斌

校审:朱炜、郑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