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同庆(八)| 三明学院“闽师”校友在台湾
发布时间:2023-08-22 来源:三明学院校友会
“闽师”是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的简称,是三明学院的前身。
1936年6月,福建省决定取消师范学校分区设置的惯例,将省立福州、莆田、龙溪、建瓯四所师范学校及闽侯、晋江两所乡村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通称“闽师”。其前身可追溯到陈宝琛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全闽师范学堂,是福建省最早的师范学校,被誉为“闽师之源”。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火,闽师于1938年3月从福州迁往国民政府临时省会永安办学。1942年6月,全省师范学校恢复分区设置,并按所在地命名,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改名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省政府及其附属机构陆续迁回福州,而闽师(永师)则留在了永安。1972年,永安师范学校迁址到辖区政府所在地三明,校名改为三明师范学校。
1999年9月,三明师范学校与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等合并组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三明学院,迄今已有120年的办学历史。
抗战期间闽师(永师)在永安8年,共有8届、1435名学生毕业。毕业后,他们大多在福建各县市从事教育工作,还有的远赴宝岛台湾去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由于大批日籍教师被遣送回国,台湾师资匮乏,福建担起了为台湾培养和提供师资力量的重任。负责接收的台湾行政长官是原福建省主席陈仪,他除了在台湾本省选派人士接管学校事务外,还从福建等地选派大批人员赴台从事教育工作,其中包括教师、教育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陈仪曾委托永安师范负责培训台湾省新成立的行政干部训练团,原校长王敦善(任职时间1944-1946)赴台任该团教务长,这样永安师范的一批师生就去了台湾。加上陆续有学生赴台从教,据不完全统计,闽师(永师)在台校友多达300余人。台湾教育得到来自福建的师资力量的大力支持,为战后台湾教育的重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1年3月,学校参访团在台湾师大向林国梁校友赠送《百年芬芳》
在台工作的校友分布在全台各个城市,彼此之间保持着联系。1948年5月,“台北永师校友会”在台北成立,有师生三四十人到会,之后每年开一次会,到1989年,已联系到在台校友200多人。三明学院档案室现收藏有300多位台湾校友名录。
台湾校友与母校也一直保持着联系。1989年2-4月,1945届旅台校友、书法家钟福天从日本东京举办完书法个展回国办展,在北京通过原国家教委咨询福建省教委,认到了三明师范学校是自己的母校,随后于4月下旬专程回到母校,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并领取了一直保存在母校的毕业证书。1993年12月12日,学校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活动,旅居新加坡的原福建师范王秀南校长携同台湾14位校友组团回母校祝寿。2011年3月,三明学院赴台参访团在台湾师范大学看望了退休的林国梁教授,他1942年毕业于闽师,曾于1993年随同旅台校友祝寿团回母校参加90周年庆典,在海峡两岸师范教育研讨会上作学术交流。
2011年3月,林国梁校友在台湾师大题写“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赠母校
三明学院是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最早开展闽台项目合作的高校之一,从2010年至今,在办8个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15所台湾高校交流合作,已培养2000多名应用型人才。同时,举办三届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组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合作平台,成规模全职引进台湾教师累计达100余人,近10年间,共有台湾合作高校师生及企业人士93批次1387人次来校交流。